职业教育会滑落阶层?在加拿大,孩子们14岁就开始“工作” 行业资讯 -

职业教育会滑落阶层?在加拿大,孩子们14岁就开始“工作”

日期:2022-01-18 14:10:19 / 人气: / 来源:

国内职业教育的话题很火。一来是因为中考分流,更多孩子将被分流至职校。但这些上职高的孩子,未来会如何?是否能拥有理想的工作和幸福人生?这些问题成为父母们最深的困惑。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学历膨胀,也让大家开始思考一纸文凭的真正价值。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教育,是否更贴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加拿大代表精英教育的医博类大学并不会一味地让学生在教室里上课,而是会设置官方带薪实习项目(Co-op)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大学里许多专业会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实习作为毕业要求。

 

此外,每一座加拿大的城市不一定有许多的医博类大学,但一定有数量不少的社区类大学,这些大学提供非常实用型的课程,例如陶艺、烹饪、化妆、物流等。

 

实际上,在加拿大,无论是政府,还是家长,都很重视孩子对“职业”的体验,虽然这点看起来与“职业教育”联系并不紧密,但无形中,让他们通过早期实践去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这也方便孩子们在后期们进行自主选择。

 

 

满脸稚气的服务员

 

“你能接受孩子14岁就去打工么?”

 

这是我每一次走访家庭时提出的问题。

 

“小小年纪打什么工,好好学习才最重要。”

 

“早些接触各行各业,早些熟悉社会,以后工作才会有优势。”

 

“这要看他自己的想法,我不好干涉。”

 

“我很鼓励她去打工,但要取决她想干什么工作,不能瞎干,对不对?”

 

这是在我这次采访中,收到的差异性最大的四个回答。这也间接体现,在加拿大这个多元化多民族的土地上,家庭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差异。

 

14岁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去打工?在采访完四个家庭后,我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如果你来加拿大旅游或者生活,一定会看到很多满脸稚气的服务员,他们会在各种场合出现,比如杂货店、体育场、麦当劳,或者星巴克。

 

“他们成年了么?”、“这难道不是违法童工么?”、“难道是外国人长得显小么?”……这是很普遍的疑惑。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些小朋友,他们确实未成年,甚至远比你想象中的17、18岁小。但是在加拿大,他们工作确实不违法,甚至是被鼓励的。笔者19岁才来到加拿大留学,也未曾做过兼职,刚发现这一现象,我无疑是震惊的。

 

随后,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走访了四组家庭,去了解父母和孩子如何看待提前打工的现象。

 

 

首先来科普一下,在加拿大,大多数类型的职业,其法定最低工作年龄为 14 岁。但想要在加拿大法定成年(19岁)之前工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父母同意(签署同意书)

 

2. 14 ~17 岁的青少年不得在上课时间受雇(只能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

 

3. 需要一定体力要求的工作岗位,有特殊的年龄限制(比如:地下矿工最低工作年龄为18岁、建造工16岁、窗户清洁员18岁、工厂或维修店店员为15岁)

 

我们常看到“童工重灾区”,如餐厅、食品准备区、便利店都被视为“工厂”,因此法定最低工作年龄为 15 岁,但餐厅收银机区域,则被视为商店,最低年龄为14 岁。

 

有趣的是,我所采访的两组家庭,他们的孩子,同为16岁的Linda和Mike,就一起在麦当劳打工,分别负责收银和配菜。他们不仅是同校同学,也是发小,两家人还是隔一条街的街坊。

 

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打什么工?

 

Linda的父母两年前从东北投资移民到加拿大,为孩子的教育把家搬到了温哥华。

 

但是由于工作原因,这位爸爸时长还是要回国。去年开始,因为疫情 ,他被迫留在加拿大。

 

本以为能够好好和女儿相处,没想到随着孩子长大,两口子和女儿的聊天越来越不投机,尤其是聊到女儿从14岁开始就开始打工,两口子就满脸嫌弃。

 

他们不太理解,自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工作,好不容易移民海外,为什么女儿要去快餐店做“低人一等”的服务员?

 

linda刚到加拿大半年,就开始在麦当劳打工。那时,因为父母常年往返国内和加拿大,她不得不一个人在这边Homestay。当时举目无亲,无论是学校,还是住家家庭,都处于适应阶段。

 

某天,linda偶然间在餐桌上了解到,住家两口子的儿子在麦当劳打工,她当时被大哥哥形容的充实工作氛围所打动,本着试试的态度,跟住家大哥哥一起到麦当劳打工。没想到一干就是两年。

 

如今的她,从本来只能负责后厨搬搬东西的临时工,到现在每周要工作两个完整换班(6小时),同时负责收银、出纳、和记账的固定员工。

 

 

她觉得生活非常的充实。

 

我从和Linda的交流当中,能看到她对于这份工作的热忱。这里不仅包含了她对工作内容的满意,也包含了她在迷茫期被人接纳的归属感。

 

当然,这份热忱在她的父母眼里,则多少有些“自甘堕落”。

 

这种矛盾,一方面源于文化差异——诚然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在麦当劳打工,确实算不上一份体面工作。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亲子沟通的缺失。父母基于自己的认知,在缺乏沟通的前提下,不理解孩子的决定,而子女或因为叛逆,刻意做出令父母不支持的选择。

 

最后我问她,还有考大学的打算么,她说她还在犹豫。考虑到爸妈的期待,她可能还是会抓抓学习。而且,如果想在麦当劳升职,她也觉得自己要多些敲门砖才行。

 

我又问了Linda的父母,你们现在还是不支持么?他们陷入了沉默。没有支持,也没有拒绝。这或许是一种接受。

 

“早些接触工作,

 

以后工作才会有优势”

 

Mike的情况相比于Linda好了很多。

 

Mike在麦当劳工作了1年,目前负责后厨管理和餐饮配菜。说起来,Mike还是在Linda的推荐下,来麦当劳工作。他偷偷跟我说,当时,他其实是为了追求Linda才来工作,没想到,最后却跟同岗位的伊朗“同事”在一起。

 

Mike的父母很支持他在麦当劳工作,甚至曾经因为他需要倒班,帮他和学校请假。

 

Mike的父母来自上海和杭州,早年通过技术移民来到温哥华。相比于Linda,Mike的家人常年在温哥华生活,而且思想开明。他们俩在贸易公司和连锁超市做管理,两人认为,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熟悉更重要。

 

Mike的妈妈说,起初他不是很支持Mike去打工,主要是觉得孩子年轻太小了,害怕他被欺负,或者遭遇不公平对待。但后来,她咨询了法律顾问,也到Mike所在的学校跟老师沟通。最终得到了肯定回答。

 

当时她去学校咨询老师的时候,特别战战兢兢,因为传统观念当中,在外打工,这不是怂恿孩子放弃学业么。没想到,Mike的班主任非常支持学生的决定。

 

 

老师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Mike在学校非常照顾同学,他觉得Mike在工作当中,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团队成员。

 

第二,Mike学习成绩虽然稳定,但他对学术并不是很感兴趣,反而对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很感兴趣。他认为,Mike很适合在以社区为主导的单位体验和工作。

 

第三,他发现Mike比其他的孩子更早熟,他完全可以跟比自己年龄大的同事相处。Mike妈妈在和老师聊过后,彻底放下了心,支持孩子去打工。

 

而相比于Mike妈妈的考量,同样支持Mike打工的爸爸则是百感交集。

 

一方面,作为贸易公司管理层的爸爸,支持Mike打工获得工作经验。相比于有点虚头巴脑的学术研究,实实在在的工作经历更提升人的能力价值。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传统华人,父母也要面对家里人和街坊领居的议论纷纷,例如指责他纵容孩子,以及不可避免的和别人家孩子比较。

 

Mike爸爸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孩子。一方面是因为早熟的Mike让父母很放心,另一方面,他们在加拿大居住多年,更接受另一种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存在。

 

“这要看他自己,我不干涉”

 

相比于Linda和Mike,Zoe的家长则佛系太多。对于女儿在外打工这件事,操着台湾乡音的父母这样回答:

 

“哎哟,孩子的事情,我们哪里管得了。”

 

Zoe爸妈是从台北来,两人在温哥华留学时相识,当年,两人都只有14岁,已经是 “大半个”本地人。所以,Zoe是在温哥华土生土长的,而且从小就我行我素。

 

Zoe和父母的关系更像是朋友,那种平等,甚至有点没大没小的朋友。父母聊起Zoe时,会用“这个女的超吊的”来形容。

 

今年17岁的Zoe,每周二、周四放学后,会去Gastown的一家酒吧打工,做库存整理。她选择在那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板承诺,周末她可以在这里驻唱,周六、周日每天2小时,专场。这对于未来想要做爵士音乐人的Zoe来说,极其有诱惑。

 

 

音乐行业很复杂性,充满不确定性, Zoe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她都在那打工了1年了,我们才知道这件事,还是因为偶然进那家店才发现,不然不知道要多久才会和我们说。”

 

一向独来独往的Zoe也确实没让父母操什么心。虽然平常干着常人感觉不靠谱的工作,但也一路风风雨雨过来了。用Zoe父母的话说:“真让我们现在管她,她不舒服,我们也不舒服。”

 

另辟蹊径,另有奇迹?

 

最后一组家庭来自北京,儿子Kid马上就要14岁了,如果不是我这次去他们家做客,他们竟然还不知道原来加拿大14岁就可以打工了。

 

作为程序员和大学助教,两口子清晰的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但也知道教育离不开实践操作。不过,对于是否会让孩子去打工,夫妻二人还是持保守态度。

 

Kid爸爸在UBC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在木材公司做贸易员,结果越做越不开心,于是决定重新回学校,攻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了亚马逊工作。

 

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他还是相当后悔。因为刚上大学时,没事儿到处玩,也没有干过持续性的兼职或者实习,导致毕业时,履历平平,毫无竞争力,于是托关系,才进了木材公司工作。回想起来,他特别后悔自己走的弯路。

 

 

走访过四个家庭后,我感触良多。

 

曾经,我坚信不要把重要的年华用来打工,而是要专注提升自我。然而,面对如今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就业环境越来越内卷,我们还能保证“好好学习,按部就班”就能有好结果么?

 

况且,就算是国内,现在也开始强调“双减”。曾几何时,加强义务教育是我们这个国家通过教育实现复兴的重要途径,校外培训则是这个国家的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付出的最大的努力。而如今,时代不同了,方式也不同了。曾经我们教育内卷,但内卷是孩子要求的么?其实不然。而如今我们“双减”,但解放的仅仅是孩子吗?也不是。

 

或许学术的道路依然是光明的,但或许另辟蹊径也有别样的光。在孩子打工这件事上,看起来是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但又何尝不是社会体系和就业形势变革的前兆呢。
 

 

 

· END ·

 

 

 

 

 

  走进华英汇  

 

 

 

 

 

华英汇集团是集人力资源服务、互联网招聘、企业管理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培训、婴幼儿一体化教育为主的综合型产业化拟上市公司。集团秉承现代化的职教理念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以行业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就业为导向,以完美、快捷、双赢为目的,凭借庞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培训资源,帮助企业与人才快速对接、精准匹配。华英汇是国内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深度开发的综合型企业。

 

求关注源文件.gif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