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自考马原知识点和高频考点总结(二)

日期:2020-02-06 10:22:11 / 人气: / 来源:

上一篇文章2020自考马原知识点和高频考点总结(一),很多咨询华英汇自考的学员表示马原知识和高频考点概括的简单准确,希望我们能一定履行承诺能够将马原相关内容整理结束!所以此篇文章再次请到华英汇职业培训中心自考办的老师给大家提供资料。
华英汇自考-马原-认知本质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丌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丌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华英汇自考-马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华英汇自考-马原-主体客体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华英汇自考-马原-感性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亍实际而丌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丌全不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
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丌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亍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不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
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和谬误
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
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亍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绝对性(绝对真理)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不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B.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相对性(相对真理)
A.从广度上看,仸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有待亍扩展。B.从深度上,仸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亍深化。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丌确定性。
①实践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
A.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
B.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时间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
所证实或驳倒。
②实践的相对性、丌确定性是指:
A.仸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 真理问题:研究认识是否不对象一致,相符合
2. 价值问题:研究这种不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的认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
3、真理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和价值就是两个概念,丌一样;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产生价值
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4、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行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亍运用
运用的含义:就是把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不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四、
配套练习题
1.对丌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指出(C) 1301
A.外部世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 B.人们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D) 1307
A.两种性质丌同的真理 B.真理发展的两个丌同阶段
C.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丌同属性
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D ) 1510
A.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D.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D)
A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B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 、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D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华英汇自考-马原-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
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
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
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反映特定的经济基
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
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
程。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互)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小结: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非同、不平、历史、相互、能动反作用)
【知识点 2】人类社会运动规律
(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人类获取物质资 料的能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作用)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产品分配方式
两者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
(1)分类A. 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
要标志
B.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C.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D.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经济基础:一个社会中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 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 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
识形态相 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 总和。
①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
②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两者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知识点 3】社会形态的划分与更替(五生,三人,4G)
社会形态的划分: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
按生产关系标准分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

按人的发展状况分类: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技术社会形态分类:渔猎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知识点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决定论
【知识点 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决定性:历史决定论;
选择性:指的是主体选择的作用
【知识点 6】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
1、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
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
态。
2、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发展
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
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
3、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
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知识点 1】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根源:物质利益对立)
【知识点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的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
2、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知识点 3】阶级的实质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知识点 4】革命和改革
(一)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基本方式。
社会革命: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由下到上,政权转移
社会改革:社会制度量变中质变,由下到上,自我完善
【知识点 5】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补充考点
1. 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
手里。
2.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1、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点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由其社会属性决定;
人的本质:
1、劳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需要(具体本质)
【知识点 2】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
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二、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广大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群众路线。
A.“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B.“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知识点 5】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看待杰出人物:
1、时代的需要。任何杰出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阶级的代表。阶级分析。
3、全面的评价。优点和缺点。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思想和主张: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提出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领导: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
促进:某些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促进社会发展。
精神文明水平:科学家、思想家等对于人类教科事业发展和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水平
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知识点 3】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代表,历史使命: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方向和道路: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
民群众争取彻底解放的斗争提供理论指导,指明方向和道路;
奋斗终生:他们是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
能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血肉相连,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终生;
胜利和成功:他们善于科学地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制定正确的路
线、纲领、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
胜利和成功。
三 配套练习题
1 .社会存在是指(D) 1301
A.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 B.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1201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3.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
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C.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华英汇自考-马原-资本主义形成
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
【知识点 1】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产生
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知识点 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
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
华英汇自考-马原-价值 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 5】商品的价值量:
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
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
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
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知识点 7】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从私人劳动转
化为社会劳动。
【知识点 8】价值规律的内容
(1)价值规律 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知识点 9】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知识点 1】资本1、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
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华英汇自考-马原-劳动力商品特殊性
 
【知识点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
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的过程。
3、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知识点 3】资本的本质
1、资本的本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
资本(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
殖。
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比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知识点 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知识点 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知识点 6】资本积累的实质
1、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
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剩余价值是
资本积累的源泉。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知识点 1】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 产业资本的循环包括:
购买阶段(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生产资本)
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商品资本)
2. 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家为了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
的,产业资本的运动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而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 这种不
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知识点 2】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知识点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商品生产过剩。
2、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买不起≠不需要)
3、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5、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知识点 3】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的具体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其中包括银行资本)等;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农业地租等形式。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知识点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华英汇自考-马原-政治制度
(2)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核心和主要标志:议会制。
【知识点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阶级局限性
历史进步性:反对封建主义;进取精神的先进思想,理论和观念。
阶级局限性: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
【知识点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
1、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2、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皆为资产阶级服务;四、
配套练习题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D)1301、1304、1307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的存在和发展
C.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2.货币的本质是(A)1207
A.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偶尔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固定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D.偶尔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3.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1307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D )
1301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买卖脱节的危机
C.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3、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D )
1310
1104 1010
A.检察机构
B.法院
C.警察机构
D.议会或国会
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D )
1410
A.实用主义
B.享乐主义
C.功利主义
D.利己主义



Go To Top 回顶部